重复的西递村系列之二 40×50cm 水印版画 1991年
在一个地方长久地住下来,反复体味所要表现的对象,大概有异于过客式的浮光掠影的印象。事物的多面性总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展露。对客观物象的深入而产生的眷念之情,使我无法摆脱这一特定主题的选择,继水印版画《西递村系列》之后,便又有了《雕花的门》和《古梁柱》。
表现对象的更换决定了艺术家对形式的选择,既定的形式框架又制约着表现对象艺术地再现。当“焦聚”对准了古建筑的局部,拂去世俗和历史的尘埃,精美绝伦的木雕于古朴素淡中辉映出笙歌燕舞的璀璨。然而,那粗重横梁上的一道道裂纹,在深深地叹息着逝去的辉煌,于是我想起了古徽州的沧桑……
我决定用更加抽象的形式,充满象征意味的符号去构成画面,用更具象、更精微的技法去描绘这富于生命的雕刻。抽象和具象,简练和繁复,概括和具体同时呈现,相互碰撞并寻觅着协调。这一有意识的设计形成的强烈对比,使一种严肃的荒诞油然而生。
当草图上再现的古梁柱以充满凝聚力的符号出现,刹那间,我感到了震撼。梁柱下矩形的黑块成了不可动摇的基石;凹形的黑块和雕花的门组成富于力度的“山”字,似乎象征着民族精神的永恒;仿佛十字架的斗拱沉重地悬挂于黑色的空间:紧闭的门和开合之间的黑块,隐喻着生命的某种状态……
用锋利的雕刀作干净利落的切割而产生的几何形状的黑,构成了版画艺术特有的语言,显现出这一系列创作的重要特征。但这一艺术风格的形成并非刻意追求,开始的时候是一小块,仅仅是因为构图的需要,之后被作为一种衬托,企图增加层次和气氛,而今竞成了画面的主宰,充满象征意味,隐喻力和精神,赋予更深的哲理。这一切做法,是在对事物的反复感受中生发,是被冥冥中的一股力量所驱使,舍此我别无选择。
数十次地去画同一母题,有时会觉得乏味,但只要能更深地挖掘绘画和自然的本质,便能感受到事物中凝聚的民族文化意蕴,触摸到时代脉搏的律动,引发出仅属于自己的艺术语言,继而去作新的发现。
(1994年2月于芜湖)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25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粤)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8]3670-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粤)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