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首页
求购单(0) 消息
应天齐首页资讯资讯详细

【评论】坚守在红与黑中

2010-08-03 15:17:34 来源:中国环境与健康宣传网•艺术家联盟作者:徐兰清
A-A+

  15年前的这个季节,接到应天齐的邀请,让我去一个叫西递的地方汇合,然后也不说明如何走,谁来接,就挂了电话。
  在没有手机的90年代初,我在一个叫渔亭的地方下了火车,以为下来就是西递村,老乡告诉我,再加把劲走四十公里的路,就有希望到了。好像是走到了前半夜,我终于走进了安静的西递村,天光如水,牌楼在夜空下不知疲倦地挺立着高高的剪影,连一声狗叫都听不到的村庄,除了安静与高大的风火墙的剪影,就只有月光下自己印在青条石上的倒影了。
  应天齐等在村口。
  很多年后,有一个说法,叫“应天齐发现西递十周年纪念”,其实早在我到西递村的那一年前8年,他就是这里的常客,如果要求真的话,应该是他发现西递二十周年。
  西递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黑,那种安静到骨子里的黑,如中国画墨分五色中的“焦”色,所谓的大色,那个年代,不会有人大面积地用黑色作画,应天齐用了,被时代主流不认可,后来在国际上多次得奖,美术界也就认可了,其实早在“群众”眼里,在西递人的眼里,就是“黟县青”,也就是人们说的“黑多县”,这里产一种黑石头,黑中带青,黑得有层次,西递人极喜爱这种石头,用它们做门框,或祠堂里的柱子,通常都是妇女们把布浸到油中,然后用油布擦柱石,可能会用掉五百匹布,才会把祠堂里的柱子擦得楞角分明,一如现代的机器加工,但机器加工出来的柱子,就没有从内往外翻的“包浆”般的宝石黑光,而是“贼光”的黑。当然,这里是徽商的发家之地,用不着担心用不起布。多年来,西递村系列使他成为"徽文化"的一个现代符号,以致于应天齐走不出这片黑,在黑色的创作中,他得了抑郁症,最严重的时候连朋友都认不出来。
  此后,他的新年行为艺术,都是以“红”开头,观澜镇的“对话”系列,使他的“红”用到了极至。
  2006年新年,我来到观澜镇,在来之前,我对这个地方的印象就是高尔夫球场修剪如厚羊毛地毯似的草地,还有就是富人们成堆,美女成群。
  到了那个小镇,又让我如14年前到西递的感受一样,不过是与西递相反的感受:这是一个太闹的地方,当地只有二万居民,而外地来打工的人近五十万人,特别不可想象的是,这里有一条保存完好的清末街道,特别是四周高高的雕楼,一如一位百年前不倒的英雄,守护着这座现代化城市百年前的繁华,而它边上新起的高楼,正逼近这条古老的街道,应天齐说,他第一次到观澜,也以为只有高尔夫,没有想到错走到这条街上,更没有想到这条清朝的老街,还一直住着居民,然后,他就用最民俗的红,重新、把这条街给艺术地定义了:对话观澜。
  雕楼被应氏标志性的大红的剪纸包上了外衣,破旧的门,重新贴上门神,院落里串起了方块红的形状,象征着逝去的灯笼,在居民的配合下,日常生活的照片与“老虎伍兹”招牌式的挥杆照片在一个水平面上展出,因此观者产生了视觉的错觉:我是不是走错了?我们是不是走错了?我在那条被应天齐重新布置后的街道上行走,背后发凉。
  14年前我在西递的山路上曾这样问过自己。
  有着浑浊河水的码头,承载着联接香港海外的百年的繁华,今天,它已被高速路取代,这里的西式洋房的主人,也换成外来的操作各种方言的打工妹。
  如同舞台剧,应天齐用民俗的红,将一个时代的蒙太奇,中外古今都压缩在一条街上。
  他极有耐心地说服了地方政府进行配合,他又吸引了各地的艺术家过江参与。以后要是政府随随便便把这么一条有历史的街道给随便拆了做成高尔夫球场,怕是难了。
  此时,应天齐从黑到红,已经用各种艺术符号,自如地表达自己的思想,那就是现代人如何保持生态的艺术生活方式,他一生都在用西递与观澜这两组南北不同的文化村落进行着对比与总结,并以这种思想来影响南中国开放之城的文化价值观与绿色的生活方式,艺术创作形式上的“猎奇”时代终结了,新的文化价值观,正如同那高耸的,被大红剪纸包着的红雕楼,在南中国的一条街上,如坐标般地指出了行时进时方向。
  从黑到红,其间他还经历了一场着名的官司,为自己的作品与名誉而战,那是我见到他又快回到二十年前走不出黑的那个时代,精神上大面积的崩溃,身体一点点被流言“锈掉”,各种邀请活动被误解一一删除,终于在法律的帮助下,他赢得了官司,重新回到了“大剪纸”的创作中。我突然想到,要是西递的黟县青不成就他,那么,他是否还是在那条街上安静地写生?不是有太多的美术工作者,一辈子都在“写生”吗?
  这个想法是不成立的。因为,他再也不可能回到那个安静如水的村庄了,我也不会走四十多公里的山路去验证他激动的发现。现在的西递村,一年的旅游门票收入是2000万元,村民们总是很感激地对来访者介绍:要是没有本村的荣誉村民应天齐的话……
  有一次,他在如过江之鲫的人潮中,远远地看着村口那座着名的牌坊,没有再走进村庄。——过于热闹与喧嚣的村庄,已经离开他当初发现时的原生态生活太远了,当地的很多村民已经搬离了村庄,西递村不可避免地成为了第二个周庄,旅客们带来的金钱,也带来了垃圾与外来的文化。这并不是他的创作初衷。同时,也再一次给我们的环境与旅游部门提出了一个命题:如保护好古代的生活场所旅游地。
  应天齐成就了西递,而西递村却在某个层面上,深深地“伤害”了他,而这种“伤害”却是他自己“创作”出来的。
  他的西递村系列如此,他的《徽州女人》也是如此。
  世俗的理解,不妨称之为“宿命”。佛家说人生路上,总有心魔挡道,而我更愿意称之为大家的“心灵炼狱”。
  一个大家,如不经过这样的“心灵的练狱”就不能成为大家,这就是艺术的道吧。

该艺术家网站隶属于北京雅昌艺术网有限公司,主要作为艺术信息、艺术展示、艺术文化推广的专业艺术网站。以世界文艺为核心,促进我国文艺的发展与交流。旨在传播艺术,创造艺术,运用艺术,推动中国文化艺术的全面发展。

联系电话:400-601-8111-1-1地址:北京市顺义区金马工业园区达盛路3号新北京雅昌艺术中心

返回顶部
关闭
微官网二维码

应天齐

扫一扫上面的二维码图形
就可以关注我的手机官网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