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首页
求购单(0) 消息
应天齐首页资讯资讯详细

【观点】自媒体同仁联播 | 应天齐艺术-创作教学-案例:从综合水印版画技法到"综而合一"的创作思维转换

2022-12-18 00:00:00 来源:艺术家提供作者:应天齐 安海峰 
A-A+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12/0e4440f29228b6fb3114ce967d689923.jpg

纪念1982年

《全国高等艺术院校美术创作教学座谈会》

40周年自媒体同仁联播

  特别说明:

  从1979年《美术》杂志关于艺术家自我表现的讨论到1982年首届全国高等艺术院校美术创作教学座谈会,中国艺术界开始真正确认艺术家个人创造力的合法性和创作观念之于艺术教学教育的重要性。从1982年到2022年已历时四十周年,这是中国美术教育教学观念根本性的历史改变,是中国改革开放时代的历史经历和历史节点,也是中国现代化文化转型可圈可点的历史进步,值得纪念,值得书写也值得传播。

  为此,四川美院将召开的"新时代美术创作与教育创新"论坛。2022年度中国美术批评家年会主题为"自媒体与当代艺术批评",我们以自媒体同仁联播的方式征集全国范围艺术家及批评家"创作教学"典型案例,与之呼应,以图文资讯及视频进行联播,以飨广大观众与读者。本次活动特别邀请陈默以"微信群500"方式进行更为广泛的联动。本次参与同仁联播的自媒体微信公众号二十有余。联播要求是:在联播期间,约定联动的微信公众号及微博同时发布同样内容相关资讯,时间为:2022年12月12日-31日。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12/8b4955da14b12a174c7c4874c6bf77e2.jpg

  应天齐

  1949年生,安徽芜湖人。

  曾就学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深圳大学二级教授、西安美术学院客座教授,香港大学驻地访问学者、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曾任中国版画家协会理事,安徽省美协版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

  作品获得中国文化部、中国美协第七届、第八届全国美展铜奖、优秀作品奖,日本-中国版画奖励会金奖,中国美协80~90年代版画创作贡献奖。

  出任中国美协第十二届全国版画展评委,中国安徽省黄山市黟县西递村因其代表作《西递村系列》版画闻名于世,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录入的世界文化遗产地,当地政府因其突出贡献在西递村建成"应天齐西递村艺术馆"。

  2011、2012 、2013年参加第54届意大利威尼斯艺术双年展、第十三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举办"世纪遗痕与未来空间"个展,成为华人艺术界首位以个展进入该展的艺术家,2020年参加第17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並出任该展艺术总监。

应天齐艺术-创作教学-案例:

从综合水印版画技法到"综而合一"的创作思维转换

  Part.I

  应天齐艺术成果

  "西递村是皖南一个普通乡村,村里有不少很有特色的房舍,由于悠久岁月的磨洗,外貌已经残旧了,应天齐即时被这些美丽的房舍所吸引,赞叹当年建筑师和能工巧匠的智慧和手艺,或许又从中得到更多的艺术联想,引发出一种激情,于是运用画笔、刻刀和其他工具,利用木板、布和纸等多种材料,创作出形式新颖的系列水印版画,堪称百里挑一的优秀作品。"

--引自著名版画家古元先生的应天齐版画艺术评论文章《迷人的村舍,动人的艺术》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212/ca7aa0c471f041f00e674c375e540bec.png

应天齐《西递村系列之二》

综合水印版画 40cm×50cm 1988年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12/dc54cfca33fc79294106b378827b8e99.jpg

应天齐《西递村系列之五》

综合水印版画 50cm×60cm 1988年

  "应天齐是中国美术发展新时期以来颇为重要的版画家。他的代表作《西递村》版画曾经享誉画坛,成为中国新兴版画发展史上不可或缺的作品之一。前不久,我去他的画室看到了他的这些新作,这些作品最大的达3米以上,大块的黑色滋润而厚重,局部精微的机理丰富而细致,仍然是明净典雅的色彩却更为亮丽。如此大幅的水印版画印制又达到如此精美,在我国水印版画的创作中,可以说是空前的。"

--引自著名版画家王琦先生的应天齐版画艺术评论文章《开拓版画艺术的新路》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12/5ac917b15bc219b18bfd7a8e93f0a94c.jpg

应天齐《西递村系列之十一》

综合水印版画  50cm×60cm 1989年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12/20f5aea4aa52b908b89b4506f03651cd.jpg

应天齐《西递村系列之二十三》

综合水印版画 50cm×60cm 1991年

  "应天齐的画给我的感受是离世俗的纷扰或者说离生活的琐碎越来越远了,它们被剔的更干净了。过去那些亲切琐细的生活没有了,古老习俗的气息没有了,熟悉的皖南民舍的舒适美的环境没有了。留下的是黑、是空寂、是我们不能进去生活的西递村。它表现了一种真实,这真实是两方面的含义,是作者自身的真实,也是这时代的真实,它只属于那些对时代文化敏感而有这种意识的人,并不真正属于那些可以投入所谓现代观念的艺术家。"

--引自著名艺术家徐冰先生的应天齐版画艺术评论文章《走出世俗的纷扰》)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12/2270a1e30b8c5499f1a56971a88313d3.jpg

应天齐《西递村系列之二十一》

综合水印版画 40cm×50cm 1990年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12/e4b28fec3b9a041952569daee8bb8e65.jpg

应天齐《重复的西递村系列之四》

综合水印版画 40cm×50cm 1991年

  "西递之行,完全是由于受你的作品感染,不然怎知有个西递村呢?我是在电视上认识你的,你的作品深深感染了我,以至向往着有一天亲自去西递看看。你的画册我连续几天都在翻阅,你的大块黑,是作品中最独特的语言,许多静寂之感也是因此而造境,使每一个人初看上去都会因此而惊骇。不可否认这部分作品创造了非常独特的版画语言,达到了极高的文化品位。"

--引自著名人物画家何家英先生的《致应天齐的信》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12/8a689cb12eccd07ee4acd2d25f673f6d.jpg

应天齐《西递村系列之二十二》

综合水印版画 40cm×50cm 1990年

  "在水印木刻版画创作中,安徽的应天齐成就斐然,他在相当程度上摆脱了上世纪60年代江苏水印版画的规范,另辟蹊径,以更加个性化的艺术风格和更加纯化的艺术语言,使水印木刻版画创作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应天齐的《西递村系列》以乡土风情为题材,但他改变了一般风情画那种采风怀旧的情调和琐碎庸俗的描画,而是在新技法的探索中,去致力于表现冷峻、静寂、孤独的精神境界。"

--引自著名批评家王林先生的应天齐版画艺术评论文章《版画的拓展》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12/333ddcc9ae574b5b2febcf1959830eda.jpg

应天齐《徽州之梦五》

综合水印版画  80cm×90cm 2000年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12/ba938c950dc07a14a806478785b0a9e7.jpg

应天齐《西递村系列之二十六》

综合水印版画 50cm×60cm  1991年

  "他的作品以其精湛的技艺和对乡土生活的挚爱感情而使人们倾倒。许多人在他的作品前发出赞叹。去年香港心源画廊为他和另外两位版画家主办的版画展览中,黄永玉站在他的作品前,听我介绍他的作品并得知他是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进修生时就这么说:"了不起,可以说中央美术学院的教师们没有一位能刻出这么有分量的作品-包括我在内。"

--引自香港科学院沈平院士的应天齐版画艺术评论文章《优美的田园诗》


应天齐《西递村系列之十二》

综合水印版画 40cm×50cm 1989年

  "古元先生讲过:"应天齐找到了自己心中的世界。"这个世界是一个具有深刻人性的世界,它最有可能改变我们较高层次的思维和行动,通过这种艺术所创造的形象,将我们带进了我们想象中的生活空间,以及种种行为的可能性。像诗人一样,版画艺术家"看见了永生,而不是戏剧的序幕和结局……看到了人性中不朽的永生,而不是梦幻和尘埃。"

--引自美国学者戴维·阿曼先生的应天齐版画艺术评论文章《充满回音和冥静的空间》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12/a0e80baecb5edbfc4693435b61f1e91b.jpg

应天齐《西递村系列之十九》

综合水印版画 40cm×50cm 1989年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12/820efdacd24baa357035faafac86f6ab.jpg

应天齐《重复的西递村系列之二》综合水印版画 40cm×50cm 1991年

  "他的近期带有版画味的油画作品,从整体到局部,仍旧采用西递系列的风格以象征永久和理性的黑色刻画对象。黑色是经典版画的基本色,他把它们改造得横平直竖,造成恒定的效果。应天齐笔下那些宽窄不同的横直块面,不同于蒙德里安的构成观念。同样,他的肌理,画的不是质感而是时间,是历史的沧桑和磨难。被黑色吞噬的时候,也是记忆的最后消失。

  应天齐的作品具有现代绘画的特征。他的画面色块的边缘线,自始至终挺直、单纯、不拐弯,显示出他不求圆通的性格。应天齐一度患有抑郁症,以致至今在社交中仍然不擅逢场作戏,少有世俗的应酬表情。他的作品致力于刻画无人之境,显示出对人的回避。他不动声色的画面,使得历史的遗存显得冷峻。画面中黑色块面的含义,除了永恒,也隐藏着历史的晦暗、封建文化的刻板和体制的僵硬。对于思路单一而又试图寻找微言大义的观察家,他的艺术犹如一份含而不露的难题。"

--引自彭德(西安美术学院教授、著名批评家)《 "走不出的精神家园--应天齐的艺术轨迹"》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12/bbfe864892891f2330fc54c538251ff4.jpg

应天齐《碧绿》

综合材料 122cm×122cm 2012年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12/766207d9ba874baf84fc4820dc4ec311.jpg

应天齐《见光之三》

综合材料 110cm×155cm 2013年

  "应天齐的起步并不是很张扬,从一开始,人们还很难认识其作品的现代性的意义。他的早期作品,如《西递村系列》和《徽州之梦系列》,现代性似乎被深深地隐藏,人们看到的是现实主义与版画语言的强化,现代主义艺术的基础--几何形的平面构成隐藏在这种"版性"之中。从表面上看,应天齐并不是追求现代性,艺术家不过是采用了新奇的观察角度。实际上,应天齐的表现并不传统,他不是直接采用现代的形式,如抽象化或表现性的处理,而且强调了人的因素,人在画面上隐性地存在,人的凝视,人的观察,也暗示着人的记忆。人的在场是应天齐作品的重要因素。这种性质贯穿他的整个创作,传统与现代也是结合在这种个人的因素中。从形式上看,这种个人性体现为视角的与心理的两个层面。

  他相信,在(《世纪遗痕》作品中)这些行将消失和遗忘的东西里面有一种真正的力量,召唤历史,召唤生命。它既在现代中消逝,又被现代所照亮。当我们迷失在现代的时候,总是会问精神家园在哪儿,应天齐的作品是不是作出了回答,因为传统与现代在他那儿结合得如此紧密,又如此充满张力。"

--引自  易英(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世界美术》主编)《乡关日暮梦里情怀--应天齐作品分析》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12/a8d7eb0a7d98ac05b7afb4b69df338ee.jpg

应天齐《失忆》

混合材料 122cm×130cm 2007年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12/75550d122634bb76a8f41893fc4d3f23.jpg

世纪遗痕--应天齐艺术展开幕式-著名评论家王林致词 2011年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12/a4be482381ce0e563147a84d0e97c318.jpg

应天齐《王者》

混合材料 164cm×244cm 2011年

(2011年世纪遗痕--应天齐艺术展展出作品)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12/c73ee6b4a4db1fb7c6b07d13f5e7134d.jpg

应天齐《无极》

混合材料 164cm×244cm 2010年

(2011年世纪遗痕--应天齐艺术展展出作品)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12/761ef65f165ae512f93bf9d1e8b732f1.jpg

应天齐《厚黑》

混合材料 164cm×244cm 2010年

(2011年世纪遗痕--应天齐艺术展展出作品)

  "应天齐《世纪遗痕》材料油画系列作品,是在国际化语境、美术史上下文和艺术家个人创作思路中产生的中国抽象。"中国"之谓,不是官方媒体所言的"中国特色"与"中国模式",而是生长在中国民间的艺术家重新发现的中国历史传统和不断呈现的中国文化智慧,是个体自由所承载与激活的"中国性"。这种自由之于应天齐,已不在乎是抽象、具象还是现成品,也不在乎是表现、构成还是意象化。他只是凭自己的天分、才气、灵感和悟性,凭着自己对生活的反应、对现实的介入和对问题的思考,凭着一个人、一个艺术家对历史的良知和对社会的责任,就这么一路走过来,不在乎主流系统,也不在乎江湖圈子,更不在乎市场权利。作为个体叙事的探险者与历险者,我以为,应天齐是中国当代艺术和当代艺术批评值得关注的一个典型案例。"

--引自 王林(四川美术学院教授、著名批评家) 《个体叙事的历险者--应天齐的艺术》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12/ac5fbf93a24e238c0850328dc80c8831.jpg

应天齐《长安街之四》

混合材料 190cm×122cm 2015年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12/ef8fc3d5860697a2dd6008cdad0615b1.jpg

应天齐《墨气之二》

混合材料 110cm×150cm 2013年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12/e917ce7cddb82e13ce64e864ec8d2404.jpg

应天齐《流金》

混合材料 195cm×139cm 2012年

  "应天齐在这些新作中将这种"实存"的观念加以延伸。长年版画创作中对于材质的思考和娴熟的驾驭本领在这些新作中得到很大地发挥,在创作手法上应天齐同样运用了实物拼合、木材实物、色料手绘的综合媒材表现法,营造出一种独特的二维平面与三维空间共生的视觉效果。所不同的是,在画面的整体构图上,应天齐表现出现代绘画的构成主义的风格图式,以几种不同层次矩形色块的排列或并置,从而表现出不同时代与漫长岁月的历史遗痕。"

--引自 常宁生(南京艺术学院教授,博士、著名批评家) 《历史遗痕与文化感怀--评应天齐的现代绘画艺术》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12/ba82c4da8e964d852229ed85cfe831bd.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12/e474629fb45634b5dfaac2d5a2aab8d0.jpg

应天齐在"芜湖古城捡砖"活动现场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12/e2f5b4188f8c28e1371e12c7ea76a2a4.jpg

今日美术馆个展现场 2015年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12/2ae1c5566e99dbc087689e2ee6762f3e.jpg

2015年 在今日美术馆个展中应天齐老师接受媒体采访

  "《世纪遗痕》系列组画,凸显了岁月磨损与文化残损在当下的"介入"。作者试图通过这种历史的触摸感,来唤起人们对于岁月磨损与文化残损的乡村记忆,从而隐喻乡村与城市、传统与现代之间内在的冲突与关联。

  这些作品,在艺术语言上以其现成品、实物、拼贴与绘画的综合性而显现出现代艺术的复合理念,但作者所寻找的恰恰是后现代城市文化观照之下的传统文化的思想精神与审美意趣,是那样一种浸润在墙体里而又慢慢散发出来的温暖厚实的文化情怀。

  他的作品的个体经验性才能真正成为我们这一代人的集体记忆。从架上绘画到装置、影像和行为,他显现了超长的艺术跨度。显然,他艺术方法论是向前拓展的,正像他这一代人拥有的一种文化理想与艺术信念,使他不甘落伍,他要以自己的实践证明他们这一代人超长的艺术跨度与坚韧的艺术"

--引自 尚辉(艺术史学博士、《美术》杂志执行主编)《灼痛的记忆--应天齐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文化迁徙的见证》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12/9fb1f4c8a64c5ddc59607fcd3310c5d2.jpg

应天齐《砖魂》

综合媒材 310cm×96cm×322cm 2012年

(2012年意大利第十三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参展作品)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12/5cb434f3fde3780e0283e7e09ac07387.jpg

威尼斯双年展《砖魂》展览现场 2012年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12/724841a5472d580d1c7578001aa65874.jpg

应天齐《囚》

装置作品  794cm×270cm×416cm  2012年

(2012年意大利第十三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参展作品)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12/c5615ce5f720891a206159f773b0f6b7.jpg

应天齐《黑室》

​装置作品 2011年

 (在2012年意大利第十三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展览现场)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12/422f6e9c87c0a161b800263b62ba8de0.jpg

《无极》在2012年意大利第十三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展览现场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12/e71f7aa0c4003694795896fd7d892560.jpg

《王者》在2012年意大利第十三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展览现场

  "应天齐将光进行提取,从散落的状态之中,寻找一束可以打破黑暗亮光。而此时的光,正是在黑暗被撕破之后,通往一种解脱与自由的向导。更多的时候,作者在对光的刻画上,凝聚了一种期盼,一种对现状的不安。我们发现,当我们试图接近现实,接近"当下"的时候,我们走的越多,越久,离我们所需要的"当代"反而越远。此时,应天齐所刻画的物象的意义也就不再局限于一种简单的再现之中,而是转化为借用现实中的"存在"去追溯历史中的往昔。这些观念化形态的作品,却出人意外地依然延续了他的《西递村系列》和《徽州之梦系列》水印版画的某些艺术理念。"

--引自 崔灿灿 (青年批评家)《迷墙:昨天,空间,现在--应天齐艺术作品分析》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12/a80c9d7a32ee74bb7774e92041f000f3.jpg

应天齐《青铜时代1》

混合材料 167cm×122cm 2012年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12/e917ce7cddb82e13ce64e864ec8d2404.jpg

应天齐《流金》

混合材料 195cm×139cm 2012年

  " "应天齐在这些新作中将这种"实存"的观念加以延伸。长年版画创作中对于材质的思考和娴熟的驾驭本领在这些新作中得到很大地发挥,在创作手法上应天齐同样运用了实物拼合、木材实物、色料手绘的综合媒材表现法,营造出一种独特的二维平面与三维空间共生的视觉效果。所不同的是,在画面的整体构图上,应天齐表现出现代绘画的构成主义的风格图式,以几种不同层次矩形色块的排列或并置,从而表现出不同时代与漫长岁月的历史遗痕。"

--引自 常宁生(南京艺术学院教授,博士、著名批评家) 《历史遗痕与文化感怀--评应天齐的现代绘画艺术》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12/ba82c4da8e964d852229ed85cfe831bd.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12/e474629fb45634b5dfaac2d5a2aab8d0.jpg

应天齐在"芜湖古城捡砖"活动现场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12/e2f5b4188f8c28e1371e12c7ea76a2a4.jpg

今日美术馆个展现场 2015年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12/2ae1c5566e99dbc087689e2ee6762f3e.jpg

2015年 在今日美术馆个展中应天齐老师接受媒体采访

  "《世纪遗痕》系列组画,凸显了岁月磨损与文化残损在当下的"介入"。作者试图通过这种历史的触摸感,来唤起人们对于岁月磨损与文化残损的乡村记忆,从而隐喻乡村与城市、传统与现代之间内在的冲突与关联。

  这些作品,在艺术语言上以其现成品、实物、拼贴与绘画的综合性而显现出现代艺术的复合理念,但作者所寻找的恰恰是后现代城市文化观照之下的传统文化的思想精神与审美意趣,是那样一种浸润在墙体里而又慢慢散发出来的温暖厚实的文化情怀。

  他的作品的个体经验性才能真正成为我们这一代人的集体记忆。从架上绘画到装置、影像和行为,他显现了超长的艺术跨度。显然,他艺术方法论是向前拓展的,正像他这一代人拥有的一种文化理想与艺术信念,使他不甘落伍,他要以自己的实践证明他们这一代人超长的艺术跨度与坚韧的艺术"

--引自 尚辉(艺术史学博士、《美术》杂志执行主编)《灼痛的记忆--应天齐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文化迁徙的见证》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12/9fb1f4c8a64c5ddc59607fcd3310c5d2.jpg

应天齐《砖魂》

综合媒材 310cm×96cm×322cm 2012年

(2012年意大利第十三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参展作品)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12/5cb434f3fde3780e0283e7e09ac07387.jpg

威尼斯双年展《砖魂》展览现场 2012年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12/724841a5472d580d1c7578001aa65874.jpg

应天齐《囚》

装置作品  794cm×270cm×416cm  2012年

(2012年意大利第十三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参展作品)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12/c5615ce5f720891a206159f773b0f6b7.jpg

应天齐《黑室》

装置作品 2011年

(在2012年意大利第十三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展览现场)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12/422f6e9c87c0a161b800263b62ba8de0.jpg

《无极》在2012年意大利第十三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展览现场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12/e71f7aa0c4003694795896fd7d892560.jpg

《王者》在2012年意大利第十三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展览现场

  " "应天齐将光进行提取,从散落的状态之中,寻找一束可以打破黑暗亮光。而此时的光,正是在黑暗被撕破之后,通往一种解脱与自由的向导。更多的时候,作者在对光的刻画上,凝聚了一种期盼,一种对现状的不安。我们发现,当我们试图接近现实,接近"当下"的时候,我们走的越多,越久,离我们所需要的"当代"反而越远。此时,应天齐所刻画的物象的意义也就不再局限于一种简单的再现之中,而是转化为借用现实中的"存在"去追溯历史中的往昔。这些观念化形态的作品,却出人意外地依然延续了他的《西递村系列》和《徽州之梦系列》水印版画的某些艺术理念。"

--引自 崔灿灿 (青年批评家)《迷墙:昨天,空间,现在--应天齐艺术作品分析》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12/a80c9d7a32ee74bb7774e92041f000f3.jpg

应天齐《青铜时代1》

混合材料 167cm×122cm 2012年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12/3f84a69f74732dfdab21a62dc6263dea.jpg

应天齐《涅槃》

混合材料 122cm×190cm 2011年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12/1af65acc846d5eb24430a563185a17e7.jpg

应天齐《文明之一》

混合材料 244cm×334cm 2010年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12/55b89a085eb41317862fb021f33fb7a9.jpg

应天齐《众声之声》350cm×350cm×165cm 装置、木箱、视频、影像 2014-2020年

(陈列于应天齐美术馆内)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12/617e092ef97edc8c3e185e925f0a3b48.jpg

应天齐《消逝的故事》装置(材料:亚克力箱、古砖、视频) 2007-2021年

(陈列于应天齐美术馆内)

  Part.II

  应天齐版画教学创作案例

  文|安海峰

  古人道"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而良师在教育中就更加珍贵了。所以也有了"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感慨。而在今天的艺术教育中,有一种观点说艺术家是教不出来的。但我却认为,在艺术的学习过程中,即使是天才也缺少不了良师的激活。如 "师自然"或"师造化"等等,只是师的对象不同而已。

  我在艺术道路的求索中,应天齐老师无疑是我的伯乐,而我只是一块"砖头",很幸运得到了应老师的点化。之所以说是"砖头",是因为我和应老师近二十年的师生情缘于我的一幅砖头作品。当时那幅砖头作品在别人眼里是平淡无奇,但唯独应老师把我的砖头画从众多作业里挑出来并当众夸赞,他的赞誉使我的土砖成了"金砖"。自己也从此也走上了艺术创作之路,并以此为自己的职业。所以,应老师的教学与我而言,可谓 "传道受业解惑"之典范。

  因此,再次回顾应天齐老师的艺术创作教学,作为学生的我有幸运之处可谈。应天齐老师作为师者,我觉得其教学之精神值得传承。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12/7d320501a54f0aafa29caf3cfa8329d6.jpg

《传统与可能--西安美术学院应天齐水印木板工作室作品集》封面

  关于应天齐老师的创作教学,我以他曾经在西安美院任教时的综合水印创作课程为例,结合我当时砖头系列作品的形成,来呈现应老师的创作教学特点。

  一、创作思维与方法的启示--以综合水印版画语言特征为例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12/e13b57e552c39898f429e53cc6eaa4dd.jpg

黑龙江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应天齐 西递村系列·徽州之梦·碎裂的黑色》作品集

  2000年初期,应老师在西安美院版画系期间的本科专业教学,学生是在大二学完所有的版种基础课程,然后根据志愿进入不同的专业工作室深入学习。当时共有三个工作室,有研究西方版画的铜版工作室、以观念艺术为主的自由版画工作室和中国传统水印版画工作室。我当时三个志愿都写的是水印版画工作室。一是,因为自己在附中四年对油画很着迷,进行了大量的练习和研究,由于高考英语没考好,错过了就读中央美院油画系的机会而被西美版画系录取,所以刚开始对版画课很排斥,特别是依靠机器才能完成的版画课。由于水印版画不依靠机器,如同在木板上画画,在我看来就是刀和笔结合的绘画,所以相对比较喜欢。二是,水印版画的根在中国,想研究的话可以容易追到源头。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12/d0585e07c7d838fdd4d0e8c5b95c9688.jpg

2004年应天齐水印木板工作室全体师生合影

  基于这两点原因选择了水印工作室。当进入工作室以后没多久,工作室便以应天齐命名了--"西安美术学院应天齐水印木板工作室"

  综合水印版画的技法特征--应天齐教学示范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12/28d682a84ec0b58fa51c7e032c17f6f6.jpg

1989年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应天齐水印版画技法》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12/c9fdcb8179abaebee1d379b426adb37e.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212/25055abd89a0836928d9e3c776f72a7b.pn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12/7e6a5b3751ee88c0b2456573a6750155.jpg

拓印用的各类画笔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12/971d01e39e349fbbf23636d041c9ae4e.jpg

应天齐西递村版画印制示范

应天齐 西递村系列之九 版画印制示范完成图

  应老师的示范让我看到了版画式的绘画性,综合水印中有油画语言油的浑厚性,又有中国水墨画水的神韵。两者的结合正是综合水印艺术语言的独特之处。这一点深深的击中了我的喜好,也恰好帮我消除了版画与油画的画种壁垒,同时明确了自己的创作方向。

  综合水印版画艺术语言特征--应天齐教学理论

  应老师在做完技法示范后,然后进行了综合水印创作的理论讲解。由于自己之前对版画的心理抵触原因,在选工作室之前必须要分析版画系三个工作室的不同以及版画和绘画的关系,然后才能做出自己的选择。所以,在选工作室之前的思考和附中对油画等西方艺术的关注。刚好为自己听懂应老师的理论讲解做了备课。因此,整个理论课下来有种通透的感觉。其中两点引起了我的共鸣,而且至今在还在实践。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12/b3c43c2d9affdb915284b6ba9204214b.jpg

2004年应天齐老师在西安美院授课

  (1)版画的两大创造空间=刻(制版)+印

  "铜版画和石版画在印版着色之后,一旦上了机器人和作品就分离了,单一的机械压印使印制在瞬间完成。但水印版画是画家自始至终把握印制过程,机器并不参与其中。前者体现的是机器和印版、纸张的关系;后者是人与印版、纸张的关系。前者在机械的作用下隔绝了人与作品最后呈现的联系;后者能使创造者的情绪、感觉、冲动自始至终通过拓印渗透于作品创作的全过程中。这一独特性使得中国水印版画比西方的铜版画、石版画多了一个可供发掘的创造空间。"(2007年3月应天齐于深圳梅林一村。原题"版画的拓印是版画创造的重要空间--版痕物语话水印")

  这里应老师所强调水印"印"的独特性,如同中国画重视"书写性",都是强调把人的主观能动性放在第一性。例如,当我看到应老师在做示范时,对于专业版画者来说是"印"画,但在我看来应老师的"印"就是在画画。因此,应老师特别强调"印"的创造空间。很敏锐的提出中国水印版画中的"印"与西方版画"印"的不同,且充满无限可能性。这使我对版画的"印"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消解了对版画的排斥和偏见。中国画评论里有一个词"心印","心中留印"我觉得这是对绘画等各种人类文明的最高概括。所以,应该起于"水印""油印",而归于"心印"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12/7fdcb852cdbc2cce5af4bd8e572532bc.jpg

安海峰 综合水印 "厚"的语言练习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12/094cbc1f9fe5a5829bab16f6b335410b.jpg

安海峰 综合水印"水"韵的练习

  (2)关于中西版画艺术语言的差异性:"水"与"油"

  "有人说,西方文化是金属与油的文化,东方文化是木头与水的文化,从学术角度来看虽不够严密,但也从一个角度道出了两种文化的某种区别。" (2007年3月应天齐于深圳梅林一村,原题"版画的拓印是版画创造的重要空间--版痕物语话水印")

  中西版画中"油"与"水"的差异,其实也是中国传统美学中"雄壮"与"文雅"艺术语法的基本选项。从应老师早期水印版画作品与西递村版画作品对比中很容易看到。我觉得这两者的结合,恰恰给中国当代水印版画艺术创作提供了一种可能性,应老师的西递村版画就是一个很好的启示。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12/ffeec8f4e83b85eb090e6fc61cef3c6f.jpg

应天齐《渔汛》

水印木刻 41.5cm×52cm 1979年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12/ceeff65cb4161e2aaafe5ddafbe3c05b.jpg

应天齐《西递村系列之四》

综合水印版画 40cm×50cm 1988年

  (3)艺术创作中的独特性

  应老师在强调创作独特性时,做了个生动比喻,我至今记忆深刻,原话大概是:"人与人的差异性最初其实很小,差异性大概有三个层次,比如芝麻、黄豆、西瓜。即使差异小到如芝麻大点,如果自己能意识到,而且懂得培养它。它有可能在成长中会变成黄豆那么大。如果能持续呵护它,某天它也有可能成为西瓜般大。"这个比喻对我影响很大,因为我们在上附中时,画画刻意的追求独特性,甚至梦想一画惊人。模仿所谓艺术名家,借助香烟、烈酒、文学、哲学等方式寻找不同。但应老师用芝麻来比喻,让我形象的明白个人的独特性是在自己身上。不是外求得来的,而且是慢慢自然而然形成的,来不得丁点刻意成份。比如大家被梵高作品的独特性吸引,核心是因为他至真至诚,而不是刻意的夸大作品的辨识度。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12/0f876dde6e3760cf9b30be9357a23b15.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12/15b11414966a16f9788ab64071132abe.jpg

2004年 应天齐老师在西安美院授课

  总之,当时应老师的示范和理论课彻底清除了我对版画的排斥心、画种和学校的差别心(错失中央美院油画系)。回到艺术创作本身,在西安真正安下心全身投入到版画创作。

  二、从理论学习到实践--《砖人》

  应老师的第一课的示范与理论讲解之后,学生开始具体实践练习,他在教学中要求特别严格,学生必须先掌握综合水印版画技法后才能进入下轮的学习。他以身作则,手把手辅导学生。纪律上要求全勤。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12/eb66da18d554b1e39df60e29286118dd.jpg

西递村版画原版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12/fde388283c80fd12f4643536fd5611de.jpg

综合水印不同材料的实印

  应老师要求大家每天必须按时在教室做画,这样学生如果有问题他可以随时辅导。但老师的这个"善意"却成了我的一个"痛苦"。因为自己在上美院附中时就住校外。习惯了在自己画室任性画画,这样时间久了,在人多的教室就会心烦意乱难以安静下来。幸运的是,应老师当时在班上在补充了他对纪律的要求,大概意思是:"如果谁不来教室做画除非能拿出好的作品。"焦虑中的我一下感觉自由的机会来了。于是回自己画室后,准备要努力抓住这次自由的机会。

  在筹备做画的过程中意识到了一个问题:应老师的西递村创作主要运用严谨而精美的"拼贴法"完成,但我觉得这却不是自己所擅长的。于是就心里反问自己,除过拼贴法还有没有别的可能性?既然应老师版画创作中不同的材料带来的不同的画面效果,那么生活中不同的材质是否可以呈现出它本身与众不同的属性?我带着这些问题在课下进行了探索,发现身边许多实物本身就是"艺术品",它们形态各异,比如,适逢西部大开发,西安各地基建更新,废砖头废木头到处都是,我就直接拿有特点的废砖头进行实物制版,让制版过程更多的是在一个多维的空间里完成,而非传统水印版画在单一的板面上完成,于是在好奇心的驱动下,通宵完成了人生第一幅综合水印版画作业《砖人》。自己之所以通宵做画,是因为在这张画运用了真实的砖头做实验,如果自己这张画到时做不满意,自己不但要乖乖的去学校教室做作业,最惨的是怕老师要求自己把那堆砖头背到学校里去完成作业,为了不出笑话。只能竭尽全力了。结果,当应老师看见画以后给了极大的鼓励和表扬,并批准了我在自己画室做画的"自由"。这份惊喜,对一名"任性"的年轻学生来说如同最高的嘉奖。也体现了应老师在教学中对学生"严厉"而"宽容"的变通态度。更说明了他不仅是一名出色的艺术家同时也是一位智慧的教学导师。自此,"不制版的制版"思路渐渐形成,这也成为我的一种主要创作方式。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12/a01ce99cfb9e5814ea2227f10c8181b9.jpg

生活中的废料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12/0d4c12add58c6d3411215cbbed2a0f8f.jpg

安海峰《砖人》

综合水印版画 90cm×80cm 2004年

  三、从技法实践到创作--《纸上谈兵》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12/32d2711b58cb7145554f1ed77b5fb792.jpg

安海峰 《纸上谈兵》

综合水印版画 2.8m×15.8m  2005年

(入选2005年成都双年展)

  大学三年级时年少轻狂,在几乎没有多少水印版画技法经验的情况下,仅仅凭一股对砖头题材的冲动和一张《砖人》作品的实践经验,就敢去挑战由一千块砖头形成的巨幅水印版画创作。当一千块砖头放到画室时,顿时有种骑虎难下的感觉。就在正焦虑的时刻,噩耗传来。两个自己熟识的中学女生遭遇车祸,一逝一残。在参与抢救过程中,我理解了"活着就是临时的存在"这句话的残酷性,体验了什么叫"生命无常"。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12/584a37194a75cf105fa281edd8d543ed.jpg

安海峰 "纸上谈兵"局部

  花季生命的逝去使我头脑里冒出了四个字--"纸上谈兵"。纵然人命比纸还薄,但人可以活得掷地有声。因此就以"纸上谈兵"来对抗生命的戏剧性,同时也是表达对那鲜活生命的纪念。于是我选择以红黑作为这幅画的主色调,以红色来象征生命,对生命意义的思考使我产生了强大的动力,创作中所遇到的任何困难已经不再是困难了,每天就像矿工一样在黑暗里日复一日的摸索着。经过半年,终于完成了长达15.8米、高2.9米的综合水印版画作品--《纸上谈兵》,并很幸运的入选了2005年成都双年展。这是我人生第一张创作,算对那花季生命的一种纪念,也使我明白了:足够的虔诚可以跨越技术的青涩。

  同时,《纸上谈兵》的创作过程使我和应老师的师生感情,成为了亦师亦友。如同古代的师徒,我觉得古代师徒关系和当下的师生关系的最大不同,前者是学术在现实生活中形成,后者则是校园课堂。两者间就差一个生活。我更看重生活中的师徒情,生动而真实。

  从创作实践到理论的"综而合一"

  我本科毕业时,根据之前的创作体悟。论文以"纸上谈兵"为题,试图从辩证的角度借"纸上谈兵"一词来解读自己对艺术创作的理解:"纸"宏观来看,是绘画者的自由天地,如同在无垠的宇宙放飞自己的灵魂。微观来说,就是一张微不足道的白纸。所以,这张纸可大可小,关键在于个体所站的角度。所谓"兵"就是艺术家内心世界的形象输出,可以具有震撼人心灵的力量。

  所以,"纸上谈兵"在这里是一种生活态度、是无中生有的转化过程,"纸"就是"兵",而"兵"也就是"纸",但若因拥兵而得意忘形,即是重兵也会变为纸老虎;另外,人在生活中,曾经的拥有难免会随时被清零变而成一张白纸,但重要的是否敢于重新拿起画笔面对空白,这种勇气才是最强的兵。

  因此,提出"纸上谈兵"不仅是象征艺术家的职业状态;更是自己的座右铭,提醒自己面对白纸一张时也要敢于"出兵",这不仅是一种生活的态度也是艺术的妙处所在。2019年,有杂志约一篇创作性的文章,回想从附中起几十年的艺术实践,《纸上谈兵》作品依然刻骨铭心,所以写了《纸上再谈兵》。同年底,有幸在应天齐和王林老师的推荐下参加了关于江西传统围屋建筑的创作项目--第17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平行展"围屋之变"。我和应老师的合作装置作品《弈》,这是自己继《纸上谈兵》作品之后又一次使创作从平面的"纸"上延伸向画面之外的多维空间,也是对多年综合水印版画创作思维的理解。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12/8cb26dc64d3a869274f08b52e3ba25b1.jpg

广西《海歌》杂志"纸上再谈兵"的约稿 2019年 /  "围屋之变"作品集 2021年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12/dee87d860d9e3c87c01f34ec7f4ac65b.jpg

第17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围屋之变"参展作品《弈》 应天齐、安海峰 2021年

  十八年后,再回看应天齐老师曾经的艺术创作教学,它能使学生从一种技法中生成个人创作,再由创作形成个人的理论思考。这种自觉的转换生成,在教与学中使综合水印版画化为"综而合一"的思维方式。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12/5a8da46ce49c201dead5c399adf68a7c.jpg

​  安海峰

  1980年出生,1997年考入西安美术学院附中。2004年入西安美术学院应天齐水印木板工作室学习。2009年获广西艺术学院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2016年美国西俄勒冈大学访问学者。2020年为西安美术学院山水专业在读博士。现任教于广西艺术学院美术学院版画系,副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综合水印版画作品曾获第十九届、二十一届全国版画展获优秀奖。举办过两次个人画展,2012年北京绥风艺术馆的"虚实之间"安海峰个展及2017年美国肯塔基州(Gateway Regional Arts Center) "心印"个展。2021年参加第17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围屋之变"平行展。出版有个人作品集:《纸上谈兵》。

应天齐艺术-创作教学-案例:从综合水印版画技法到"综而合一"的创作思维转换

(文字:古元等,图片:应天齐、安海峰)

(海报设计:唐瑀琪,执行助理:王军军)

END

  文章来源:应天齐西递村艺术馆

该艺术家网站隶属于北京雅昌艺术网有限公司,主要作为艺术信息、艺术展示、艺术文化推广的专业艺术网站。以世界文艺为核心,促进我国文艺的发展与交流。旨在传播艺术,创造艺术,运用艺术,推动中国文化艺术的全面发展。

联系电话:400-601-8111-1-1地址:北京市顺义区金马工业园区达盛路3号新北京雅昌艺术中心

返回顶部
关闭
微官网二维码

应天齐

扫一扫上面的二维码图形
就可以关注我的手机官网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