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首页
求购单(0) 消息
应天齐首页资讯资讯详细

【评论】面壁——应天齐《世纪遗痕》探幽

2020-12-09 16:39:54 来源:应天齐西递村艺术馆作者:冯石 
A-A+

  为了训练研究生分析作品的能力和批评写作的能力,在我的指导方向“当代艺术批评与策划”教学中,首先整理了应天齐历年创作的相关作品及艺术经历,作为同学研究艺术家个案的基础资料,然后做些适当介绍与引导,让自认有感触的同学独立写就评论文章,经导师修改后自己再调整成文。其重点是应天齐新近创作的综合性材料油画《世纪遗痕》系列,每人笔谈字数2千左右,要求是尽可能解读具体作品。这是一次写作实践的教学活动,承蒙应天齐同意编入他的艺术文献集,谨致感谢。读者可以从中看到新一代批评学子对作品理解的不同之处。是为小引。

  ——王林

  

0uy5sb4eOupevtqVi4dOg0kiomVD0ctpIvbovojg.jpg

在深圳大学应天齐工作室创作  2010年

面壁——应天齐《世纪遗痕》探幽

文/冯石

  纵观艺术家应天齐先生的艺术创作,从早年的《西递村系列》、《徽州之梦系列》到如今的《世纪遗痕系列》,其创作主题无一不与房屋相关。

  在创作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西递村系列》中,应天齐运用其独有的版画语言和大面积的黑白对比,以及独特的视觉角度和构图取舍,塑造出一片片静穆的徽州老式建筑艺术样式。在这套作品中,建筑总是在大面积的黑色衬托下显得如此逼真而又虚幻,伸手可触却又遥不可及,徽州唯美诗意的古建筑群在黑白灰的冷酷对比下散发出令人窒息的沉重感。

  应天齐先生在文章中提到,这一切的艺术形式都缘于他儿时对家乡的记忆和少年时期被压抑迫害所留下的恐怖心理。在笔者看来,这便是应先生的独特之处: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的发展浪潮中,艺术家能够不为所动,敢于逆流而上,坚持自我表达,不是件易事;其作品中有意无意对那个时期死寂、恐怖、陌生的政治气息的回忆和反思,则是一段独特时代的记忆证明与情感记录。

  

298s0YhnLxwviWMTtmLnq9Sabk8TW1ktQAkfgqJT.jpg

应天齐 《世纪遗痕》 2011年

  毫无疑问,应天齐先生作品中的民居与村落,早已不是他记忆中的故乡,甚至也不是他创作过程中多次停留的西递。画面中的高墙之内,曾经是他失魂落魄的灵魂居所。这正如我们的梦境一般:梦境承放着我们在黑夜的记忆,却绝不是我们灵魂的故乡。

  

GUJy1cpeC9pTvvg7uGY9Al8WlGLGHAyEXlMjIQvH.jpg

应天齐《墨气之二》 150cmX110cm 2013年

  应先生的这种创作情绪在2000年的《徽州之梦系列》中得到了部分延续:同样的徽州建筑,同样的黑色色块,但不同的是,所有的黑色被布置得更有形式感。艺术家用黑色的条状色块将画面中的建筑分割开,画面中再没有完整的建筑形象,它们像记忆的碎片一样散布着,房屋退居次要,而一种陌生疏远的隔阂感充斥着整个画面。

  

pMRBAQwzwbBssvejWtvjmmTuefeygaAHzFty0Scn.jpg

应天齐《玄关》488mX244cm 2011年

  也许,是20年的漫长岁月让应先生内心的痛苦记忆变得淡漠; 或者也许,是这二十几年的琐碎生活和中国社会形态的巨变令艺术家的记忆悄然改变了模样。

  当我们面对这个日新月异的世界,当我们尝试着为生存而努力、不断适应着身边新的一切时,我们的存活便是自我改变的证明。这便是生活,我们在自以为改变着生活的同时往往被生活所改变着。即便是纯粹如应先生的艺术家,我们也很容易在其作品中读到这样的改变。

 

PMvk5GzQTDI3CKvcES6eP2Y2vrAH5XmSMusVp57B.jpg

“世纪遗痕”开幕式现场-艺术家应天齐致辞 2011年

  在应先生2010年完成的作品《世纪遗痕系列》中,仍旧是徽州的残屋、破墙,却再也找不到一座完整的建筑,甚至一面完整的墙。艺术家几乎完全放弃了在之前创作中常用的黑色色块、具象符号以及单纯的版画技巧,转而寻求另一种与《西递村系列》令人窒息的死寂感截然不同的画面气场。他熟练的运用多种材料进行创作——石膏、乳胶、油彩、木皮、木雕、塑胶。……所有看似毫不相干的创作材料都被巧妙地结合在了画面上,浑然一体,使平面的画作拥有了一种当代感极强的浮雕效果。在《世纪遗痕》的画面中,再也不见了那些空洞遥远如梦境般的房屋形象,取而代之的则是一面面肌理丰富、饱含岁月沉淀、我们甚至触摸的老墙。每一件作品都像与我们似曾相识——细想想,也许就是我们儿时小院的一面墙壁,也许我们曾在城市中的某个拆迁现场见过,或者也许我们偶尔出走乡间,曾经也有这么一面老墙感动得我们不愿离去。与此同时,《世纪遗痕》中的每一幅作品都仅仅聚焦于一面老墙的局部,有的墙面斑驳内里的黑砖暴露,有的墙面石膏与木板相间、其中镶嵌着若隐若现的古木雕,有的则仅仅是一束光线映在简单的墙面、浓重的形式意味包含着艺术家深刻的思考。

  

OVeskbDjVUgreqBNev0xQfspWe9EmAMIUaNbVVjf.jpg

应天齐《往昔如烟》244cmX334cm 2010年

  

lLNG5b2jkaypYdjPNxeuf9pIufq5xKx80pfNxMLH.jpg

应天齐《断层》167cmX244cm 2010年

  如果说在20年前的《西递村系列》中,画面里的死寂感正如**中的中国文化界,高墙之内尽似无人之境的话,那《世纪遗痕》中的每一片墙面所诉说的,则是另一种属于当代的尴尬与纠结。创作中应先生多次运用完全不同的材质与截然相反的色调制造出画面视觉的断层,这些断层如此整齐而生硬,决不是天然所至,倒像是有人故意为之,就像进入二十世纪的当代中国文化,在失去了中国传统文化之根的同时,也渐渐迷失了前进的方向。在应先生的手中,一面面老墙和古木被斑驳的当代材质强势地包裹与覆盖,再美也显得生硬而不合时宜。毫无疑问,艺术家正是通过运用如此矛盾的艺术语言相互拼贴所产生的荒诞之感,向观者传达着其自身身处当代社会洪流中所感的孤独之情。

  

cqPBFnCMjewD21MNLcb2BJEwrwhODIRfBL863ZxK.jpg

应天齐《紫气 木雕之四》122cmX163cm 2009年

  作为艺术家,应天齐先生无疑是真诚的,从他的《西递村系列》到《世纪遗痕》,每一次作品中的故事,总是如此忠实地讲述着艺术家当下的内心困惑。更可贵的是,应先生近期的作品,已逐渐跨越了其多年的创作思路,进入了对个人更细微的内心表达,同时也触及到了个体更深层次的生命探讨。他的艺术创作,从单纯的关注个人记忆开始,发展到从记忆细节入手探讨整个时代的文化脉搏,其艺术手法和文化视角无疑已经更加成熟和深刻了。

 

9tS0RbgGosQst1Ch43puGsJxhKqE4ek6KnYclsi2.png

“世纪遗痕”—应天齐艺术展展览现场  2011年上海

  当代中国,在经历了三十年的改革开放、物质资源已经丰富的今天,人们的精神世界却反而变得越来越匮乏。然而当我们吃饱穿暖、开上跑车住上洋房之后,我们的生命意义何在?这无疑将会逐渐成为存在于当代中国人内心共同的巨大问号。当然,应先生的作品不会给我们最终的答案,但画面中一面面残破斑驳的老墙也许能成为一个个路标,呼之欲出地向我们指引着解答这些问题的方向。

  这便是文化的意义,它能告诉我们,我们是谁,我们不能向何处去。

  ——内容节选自《应天齐艺术文献:中国当代艺术家个案研究》

该艺术家网站隶属于北京雅昌艺术网有限公司,主要作为艺术信息、艺术展示、艺术文化推广的专业艺术网站。以世界文艺为核心,促进我国文艺的发展与交流。旨在传播艺术,创造艺术,运用艺术,推动中国文化艺术的全面发展。

联系电话:400-601-8111-1-1地址:北京市顺义区金马工业园区达盛路3号新北京雅昌艺术中心

返回顶部
关闭
微官网二维码

应天齐

扫一扫上面的二维码图形
就可以关注我的手机官网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