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首页
求购单(0) 消息
应天齐首页资讯资讯详细

【观点】关注当代艺术本土性,“以围屋之变,探讨人类共生 “

2020-09-19 00:00:00 来源:应天齐西递村艺术馆作者:
A-A+

编者按

  威尼斯双年展是世界上最高级别的艺术展事,享有双年展航母之称,于1895年创始,迄今已有百余年历史;威尼斯建筑双年展是世界建筑艺术界最具学术影响力的盛事。

  经威尼斯双年展组委会在全世界众多竞展方案中严格筛选,”围屋之变--关于中国传统移民建筑的对话“最终获得批准入展。本届(第十七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原定于本年度2020年5月22日举办,但受新冠疫情的影响,威尼斯双年展组委会于2020年5月19日宣布将展览推迟到下一年度2021年5月22日-11月21日举办。

  为了更加利于艺术家更深入的去发掘”围屋之变“这个主题。艺术家们提前于2020年8月18日在深圳国风艺术馆举办了 “围屋之变--各自为艺共同生活”的准备展。

  本次展览(2021年第17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准备展)因策展主题的学术性、执行力、国际认知度和影响力,策展人王林荣登“雅昌月度(2020年8月)策展人影响力榜单”

  在经历新冠疫情带来的冲击以及第十七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延期讯息的影响下,艺术家为了展览构思的完成、作品方案的修改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在此基础上,展览因其学术上的本土根性特征引起深圳学界的关注。9月12日下午,由深圳学界组成的专家团共同主办“围屋之变”学术研讨会在深圳国风艺术馆举办。

qPq3YJ8sE2lka1XL4JECGFNwx9wWQYswoiPmG2C4.jpg

  出席研讨会专家学者合影

  第17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准备展“围屋之变--各自为艺共同生活”目前正在深圳国风艺术馆举办。该展展示了何多苓、应天齐、顾雄、师进滇、傅中望、焦兴涛、李枪等12位当代知名艺术家的当代艺术作品。展览因其学术上的本土根性特征引起深圳学界的关注。9月12日下午,由中华美学学会、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人文社会科学院、深圳文艺批评家学会、中国青年批评家学会、深圳大学身体美学研究所、当代通俗文化研究所共同主办的“围屋之变”学术研讨会在深圳国风艺术馆举办。研讨会由龙南市委宣传部、龙南文广新旅局协办。

k8S04mghKkroQUOO2f9h3l0cTIz2IrZ19kGv87fP.jpg

  研讨会现场

  深圳大学艺术系教授、西安美术学院客座教授、香港大学美术馆驻地访问学者应天齐,中华美学学会现任会长、深大人文学院的教授高建平,北京师范大学、南方科技大学教授田松,深圳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深圳文艺批评家协会副主席汤奇云,剑桥大学历史系博士、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的教授冯先祥,深圳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深圳大学当代通俗文化研究所所长江玉琴,知名诗人、深圳光明新区作家协会主席远人,深圳大学故宫学研究院院长高志忠,知名诗人、深圳文艺批评家学会秘书长朱蔓青等嘉宾在研讨会上发言,深圳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中国青年生态批评家学会副会长王晓华主持研讨会。

TaOjfHdbLRQ1h2hLu4UV10cXkkSoYTZWB8t0OYEr.jpg

YJoaD5qEb0rli7NvTSSDyHLVPKeDON6PQHN1Q9GW.jpg

0JwMUHJWaer82UrXwLsI4CQIAXFwGQ2NH54nIu7E.jpg

vcaoL9W94VYu4eFkTpxPXoslcwZZsEmin5dAqPfb.jpg

  “围屋之变”准备展导览现场

  与会专家围绕展览作品所呈现的当代艺术的独特性、本土性、根性叙事以及一系列与龙南客家围屋创作载体相关联的学术话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大家认为,深圳文化的丰富性、先锋性和开放性成就了这样一次国际性的展览。展览在深度阐释中体现出的价值探索和文化思索有令人震惊的效果。专家们认为,“围屋之变”,就是在变,暗示了多元文化背景重新整合传统文化,再次出发的可能性。本次展览提出了人类如何共同生活、全球如何聚合的思考。专家们强调,对龙南围屋如何保存,进一步凸显出其价值是值得去关注的重要问题。

Taq4EgtzRlpijKqKCdTdFnrZ91OFPn1YQxORqC2k.jpg

rKa4NpNo0zeLa9ssNbD8dGZjY9z5gdKNoj9e3N7d.jpg

  “围屋之变”准备展导览现场

  本次展览的学术总监应天齐表示,威尼斯双年展准备展“围屋之变”是一个国际性的大型展览,负责申报威尼斯双年展的是深圳的艺术机构国风艺术馆,现在展览又获得了深圳学者的关注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情。专家们的论述让策划者和创作者受益匪浅,为艺术家下一步创作作品给出了重要的启发。

  研讨会发言(摘录)

am6Grjq9iIbwnBSzU4q6HJNf3cSDo8bJ01jJ7k74.jpg

  深圳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中国青年生态批评家学会副会长王晓华主持研讨会

q7Q2pvJap8PxfamTahmJqua8KrgSrO4ncF4QOtHz.jpg

  应天齐(深圳大学教授,香港大学驻地访问学者,著名艺术家)

  应天齐:

  非常荣幸能够请到这么多专家来关注我们这样一个展览,我特别高兴,深圳的专家能够关注我们深圳人做的展览,这个展是威尼斯建筑双年展的准备展,原来威尼斯建筑双年展是今年5月21日准时在威尼斯要举办的,由于新冠疫情推迟到明年的5月21日举办,这给了我们这些创作者比较从容的机会来创作作品。这次展览里面有一些仅仅是模型,有一些还是挂在墙上的草图,你们看到的已经完成的大多数是艺术家之前的作品,但是我们放在一起,从展览一个月来看,还是感觉很整体的,说明我们邀请的艺术家是很准确的。

EjTb6a9cIDXiixsK8pcnYIELtrSUkpMT5jOPKpXM.jpg

  应天齐 《鱼与渔》

  装置,水、鱼、监控设备、记录本  150×116×50cm  2020年

  (作品以龙南著名的围屋建筑“燕翼围”为造型创作来源,将其转换成玻璃结构,设计制作为鱼缸的式样,在其中蓄水放养小鱼,用摄像头记录鱼在鱼缸中的生存状态。借鱼与水、与鱼缸之间的关系表现人与建筑、自然环境的微妙联系,体现围屋建筑将所居之民置于卫护与约束之间的复杂境遇,以期引发对传统文化的反思与创变。)

i4K3MIqslhrRJCHcboEAI7Y4bFH04PIJsRkREDDM.jpg

  高建平(深圳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中华美学学会会长)

  高建平:

  “围屋之变”是一个特别有意思的展览,实际上你们找到了一个非常好的题目,中国的传统的围屋具有多重的含义,它是一个聚族而居的,这是一个小社会,而且有祖祖辈辈,里面放了好多牌位,祖父是谁,曾祖父是谁,高祖父是谁,这就是不忘根,从北方过来的,遥祭先祖,就是刚才说的移民文化,这个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这是一种文化、一种传统,这是我们先人的一种生活,但是在现代是一个物的象征,这个物里面也有很多的有意思的东西可以发掘,而且应老师和艺术家不但有传统的意识,还有一些现代的意识,看怎么样把传统和现代的结合起来。移民、迁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类生活的主题,将来阐释总结的时候是一个有意思的话题,常常是一个民族的迁徙,是一个民族的精神的洗礼,是启迪这个民族,揭发这个民族内在的能量。

B9O4m1r3YekUP3OI1kFd4yHWZ422X02nY6rgaOmc.jpg

  汤奇云:深圳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文学批评家

  汤奇云:

  围屋都是一个家族,有血缘关系的才围成一个围屋,是家族抱团生存,典型的一种文化。我们的社会,包括我们的这个世界,家族抱团的原始的保守主义的文化依然存在,只是这个物质形态抱团生存没有了,当然现在在全球来说,各个国家的保守主义的文化,民族主义的文化兴起,因此保守主义也开始嚣张,实际上保守主义跟原来存有的家族抱团主义精神内核是一样的。“围屋之变”这个展览,我认为它所指的家族抱团生存,它只能够象征移民艰难生存的一个象征,但是我们要从这个象征里面看到它更深层次的,这反而激发了我们进一步的思考,实际上只有健全了社会的政治和社会生态,这种抱团生存的生活方式才能够真正的退出历史。

p1VIFAi9c6ePO27O8ayjnIb8Xu6kwJgaTsAVxCzM.jpg

  田松(北京师范大学/南方科技大学教授,著名学者)

  田松:

  “围屋之变”这个题目非常好,非常有象征性,非常有寓意。副主题是:各自为艺,共同生活,我们都觉得自己的生活很好,别人的生活也很好,彼此又互相欣赏,各自存在,这就是大同世界。这就是展现了一个我们对全球化是怎么样的理解,全球化是我们各自保持各自的东西一起玩,这个是全球化?还是全都学一样的东西?这是两个不一样的化。后一个化是格式化,我把你给格了。前一个是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各自为艺,共同生活,也就是这个意思。

jMVyzb2OVJ5JCTjvWTIUKJccrxiIdqctWyk4HpTt.jpg

  冯先祥博士:香港中文大学教授

  冯先祥:

  围屋之变,围起来的东西其实不是一成不变的,围了以后会因为全球化,会因为经济发展,会因为城镇化而变化,还有一些东西遗留下来,我认为这次展览很多地方有一些创新的部分,那些创新的东西在变,在适应全球化的变化,还有一些是没有在变的,实际上是传统的部分,可是传统的部分事实上它又用另外一种形式存在于现在的地方,这是我认为非常有意义的,也非常有意思的,每一个艺术家的作品真的非常特别,传统的东西和元素做了转化。

JUEFDSacvRtVf1RWRYSCfK8VppWuMzC46RoZepOL.jpg

  江玉琴:深圳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当代通俗文化研究所所长

  江玉琴:

  实际上我在做后殖民文学的围屋之变的主题,包括诺贝尔文学奖的,包括当代外国文学当中的很多作品中,都能感受到他们萦绕的这样一个主题,就是移民、流散、乡愁、记忆、寻根,我觉得他们都在讨论这样一个问题。今天这样的一个主题应该说是全球的,全世界的,无论是文学家、艺术家都致力于去思考,想要去获得的在自己的领域或者是自己的本土相对较佳或者能给他人带来启发的路径,我觉得这种尝试真的特别好,我自己非常佩服。围屋的本身的发展和变化其实也见证了很多代人几百年来的生活变迁,在这种变迁中的文化如何固守在那里,成为我们心中的文化之根,我们觉得这个是和庆幸的。“围屋之变”这样一个主题之下,我们共同生活,我们也有一个精神的根,这种精神的根我们还是要保护它,我觉得这种艺术的创造和艺术的活动其实也是在警醒我们,包括对政府方面也会提出一些政策性的建议。就是我们不能步子迈的太大,而且也不能把历史的、传统的空间变成空的空间,就只保留一个物质的、建筑的存在,如果人都挪走了,那这个地方也会死。其实博物馆变成一个活生生的博物馆,而不是只为人展示,成为记忆中的博物馆。如果实在不行,能有记忆也很好,我希望这个记忆是活的记忆,一代代的传承下来。“围屋之变”的主题,应天齐教授也为我们提出了一个面向于未来的议题,我们说中国艺术家怎么样在这样一个全球化的时代将我们对于世界的理解,我们如何共同生活,能够走向世界,能够让我们对于这样全球聚合的一些思考,能够去启迪世界的所有的人,这一点也是非常重要的。

wxrXFY5FIwOy8XTBRxhTb8dwgftps07U4TQNHMQ0.jpg

  远人(著名诗人,光明新区作家协会主席)

  远人:

  今天看了“围屋之变”这个展览,应老师说这是双年展的准备展,对我个人来说看到了我们这个时代最核心的一些东西,一个冷漠的东西,一种情怀的东西,一种还原的东西,一种速度的东西,一个被遮蔽的东西,一种和谐的东西,让我们通过艺术手段把它呈现出来的东西。所谓艺术最后也就是一个呈现,不是一个我要怎样,是我能怎样,就是现代艺术绝对和古典艺术不一样的。

etZt5B4XB2FtqOQw6Nb2znZRaTgcpSLhxvjkoWC4.jpg

  高志忠(深圳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故宫文化研究院院长)

  高志忠:

  我是研究故宫的,我们这个主题是围屋,其实故宫就是一个围城,有很多的相似之处。它作为一个特定的场域,围屋是围起来的,故宫也是围起来的,它有防御功能,它生产生活,我就想到一个想法,它是一个文化艺术的综合体。围屋里面的人要生活,他们也要有精神娱乐的,休闲娱乐的时候也有戏台,所以我们的关注点可以更多一点。有的艺术家从局部,有的从细节来关注它。另外我觉得讲故事是非常重要的,围屋涉及到的东西特别多,民俗的东西,历史的东西,建筑的东西,艺术的东西。我觉得我们搞艺术也好,搞学术研讨也好,请各方面的专家过来,可能视野一下子打开了,大家研究的方法也不一样,可能会互相吸收一些东西。

z9YTj8wlKbgo8evE8Q1tfX7Py2Ka0htnVI3nCQ1b.jpg

  朱蔓青(著名诗人,深圳文艺批评家学会秘书长)

  朱蔓青:

  让我感触最大的是温哥华艺术家顾雄的《骨屋》,那个黑白的效果,非常的冰凉,非常的冷漠,但是它传递给我的还是让我热血沸腾,特别是看了那一段文字之后,我在那里静静的站了很长的时间,我觉得它就是瞬间的打动,直击到我的心灵深处,让我引起了很多的沉思。还有就是应天齐老师做的模型《鱼与渔》,有一条鱼不知道怎么回事就卡在模型里面了,我就非常着急,我怎么办呢?在我的拨弄之下游出来了,我就很开心。我就突然明白了应老师的这个作品,就像我们写诗一样的,人在里面就是隐喻,我们在这个生存环境之下求变,东西方文化的碰撞,通过他这个作品了解到,我自己参与了,也体验了,马上找到了这样的一种感受。

9GgVrQcL5QNkCgvFcPSu3lBsezlwpreJfAVVgdAo.jpg

  2020年1月在龙南举办的“客家围屋建筑与中外移民文化”主题研讨对话会

47oWplVScj8mUKkuRLNIa1vfIEC3uXr5KTlcbR1k.jpg

2oMxC0XbTFw6IGDKIqJFJCvnr4ZVVwkAuyu4GcF6.jpg

HPNT8f3xEh3Qc72qRZ3G5nkI5XhhkzS9lvD0USyH.jpg

c2tsfiqj9yL31TTI8vvEclwuZxXHzTXB4lUt4rFf.jpg

  “围屋之变”准备展展览现场

  “围屋之变”展览作品

SbqBG7Het5F2RGMvTVrAdtef3QdKrWyfXx8EOl0I.jpg

  应天齐 《消失的故事之二》

  116×116×150cm   亚克力箱、电视机、签名古砖  2019年

aZOO4QumLm3fkVI3mn99P2vZlHuV22Tf1Fv3a5PQ.jpg

 何多苓 《杂花写生》

  布面油画  50×120cm  2019年

lJ8tLArGS0joYY0qt4VcieNqr8wkACUvfmYQJRnx.jpg

 李向明 《修复乎》

  废木板、钢筋、亚麻布、胶   210×210cm  2020年

yhl5AbR037MJyXJaLzGJqXV5b8DS7fDkTAQjKinK.jpg

 师进滇 《大宅门》

  不锈钢丝、木炭  300×80cm  2004年

l04GdkF3kp8PPz8dx7TuJRcpr6xbhmNp0UlH64HG.jpg

朱成 《顶天》

  强力树脂胶、钢材等综合材料  2010年

icOuSebUERre7BRHOBlS5z5kjSSLqdwwCtNwSvOA.jpg

 顾雄 《骨屋》

  多媒体装置  2015年

RXGFffCU35Mvw0tQRtxavFeESXZVh4Y2uJJ561L3.jpg

傅中望 《三道门槛》

  木  2020年

KyRCnUXsIJRskJoofdJR9mAhmypQhBbHUO5oyrpi.jpg

 叶放 《礼堂》

  綜合装置  2009年

c18i7whjqNvWH3ITONC3WtFR9qd5Dlf2xsVjXD1D.jpg

 李枪 《父亲》

  书 杂志 铁网 扎带  300×300×4cm  2019年

UPuKvHIDk9ClssCww3wSbGIFB3PHFyyBLDHnnlgo.jpg

 焦兴涛 《无题》

  现成品 玻璃钢 漆  尺寸可变  2018年

QnhYcogCREJvMXwHMl3d8g3hthc18KZ6g8TIxsqG.jpg

  李川 《千钧一发》

  装置:沙子、钓鱼竿、鱼线等  2019年

JtcN8QUWSjB9kQmXOj26SuzzBaP64FEnSipWbGlG.jpg

威尼斯展创作方案

  安海峰  应天齐 《围屋之眼》

  绘画装置,水印版画、陶瓷、木 2020年

(龙南现保存有 376 座围屋建筑,完整的有 100 多座。围屋的“防御性”和不同的“围”法使建筑多了份对弈感。这种“围”法以当下的角度来审视会容易觉得封闭而落后,但在当时特殊环境下或许是一种比较智慧的应对方式。如今,随着时代变迁,围屋建筑已经成为历史,但人在生活中所面对的各种危机与挑战却依然存在,任何人随时都可能陷入危机与绝境当中。比如眼下的新冠状病毒,它使全世界的人变得束手无策,呆在家中却成为一种最佳应对方法。因此,“围 “ 与”被围“其实是一种生活常态,核心都是在生活中寻求可能性,获得空间的最大化。围屋建筑就是人在绝境中求生的产物。所以,本作品”围屋之眼“就是针对”围 “ 寻求可能性从而获得出口)

1pLYhzuDJNVIoxDMVz95d9GlW8t7rHwbulsZe0jA.jpg

何多苓、师进滇 《围》

  装置,白色铁丝网  500×500×100cm 2020年

  (本作品更注重龙南围屋其中”围“与”合“的逻辑联系,而非简单的视觉摹仿,凸显围屋建筑所蕴含的抽象性与精神性元素,揭示客家移民与围屋建筑的独特关系。作品采用白色镀锌铁丝网为主要材料,制作成数十个线型构成的围屋造型模块,组合形成虚实相间的”围屋群落“。纵横交错的白色线型既是数据时代下人生存境遇的写照,也让人以超越现实的视角重新去体悟人与天地、建筑的关系。)

aqtRxKmnwj9ucn8dxKwWyKeKgtWnh6KcNIRAkbpx.jpg

朱成 《生》之期盼《老》有所养《病》壮固疾《死》得其所

  雕塑,金属及综合材料  600×30×200cm 2020年

  (”围屋之变--有关中国移民建筑的对话向我们提示 :因为人的生死无常是自然运转的规律,生即为死,生死平等。“围屋之变”,我一看到要变,就不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这可能就是我对围屋的最后眺望。作品是纪念碑,是最后记忆,也是最后的守护,其中包含了我对传统文化中“生老病死”的理解与记忆。)

eNP6XKxlFicPspNyUupqLeJh8aVMV6qtkJgp5mhR.jpg

 李向明 《围之惑》 装置,木 2020年

  (作品突出“围”的主题,采用堆叠相连的木质结构表现围屋鳞次栉比的状态,用镜像意图创造一个迷宫似的感觉,以此解读围屋与人的印象。计划在每个小空间里放置一个小人模型,造成人与人之间的隔膜状。)

LZfQJaLeAbNWlaSJYtq8qi34POnhe0QhZrlpPmSP.jpg

 焦兴涛 《理想国》 装置,旧家具、雕塑、书 2020年

  (在龙南收集一部分旧家具,在威尼斯收集一些日常物品,共同围成一个儿童乐园。其中几件雕塑作品与旧家和物品共同围合成一个矩形的围墙。一部分木制家具以榫卯的方式连接成一个整体。地面铺满泡沫的儿童地垫,观众可以进入坐、卧、躺,可以翻阅垫子上的书籍,灯光温暖柔和。)

O8TClz0rpL4n37VmzttZA5JyYQ1ljPo8rD0JAEpv.jpg

顾雄 《龙南回声》 装置 2020年

  (《龙南回声》是回顾龙南围屋的移民历史,探索移民文化与本地文化的交融,在陌生之地繁衍新的文化,其中的生存与冲突,人性的善良在严峻的现实中得以彰显,世代相传至今。我也是一个移民,身居异国他乡,在研究龙南移民文化的过程中与其文化内涵有着深深的共鸣。我从龙南围屋的建筑结构中选择了两个物件,一个是墙上的传声孔,用以保持内外的联系 ;另一个是水井,用以维持生命的必备条件。墙上的两个传声孔呼唤内外,而水井的圆形就像声音的共鸣引起的涟渏,超越时空、地域和历史,传向远方,传至今天。水井的底部是从历史中选出的龙南歌谣,以中英文刻在不锈钢的表面,通过观众的阅读,把龙南的故事讲述给世界。)


PAlrLV8k36fgRSS8sPYz6hUjeM5HuRlwUDOXAKHZ.jpg

 傅中望 《洞见》 雕塑,木 2020年

  (龙南围屋建筑中,可见到大量的瞭望孔、射击孔,这既是围屋中的人员防御外敌、保卫自身的一种设施,也是他们观察外部世界的方式和途径。作品将这些最具特色的围屋建筑元素经过造型转换,变成带有抽象形式意味的雕塑,展现以洞见世界,以洞观生活的寓意。)


4ldVEGfUmu7S8c8ZEanjNd2DCEwbdK3sRqeNEjPv.jpg

 叶放 《客道》 装置,木 220×135×295cm 2020年

  (炮楼又名炮关、碉堡、敌楼、火角,代表防御、封闭、战争、保守等意义 ;茶亭又名茶寮、茶房、茶角,代表好客、友爱、和谐、开放等意义。作品将炮楼的造型与茶房的功能相结合创作装置艺术作品,保留部分转角围墙以及小碉堡两侧围墙上的铳眼,增加靠座以作为茶亭同坐共饮的设施,构成一处独立且极具特色的休憩空间,将传统炮楼建筑的剑拔弩张化为今天生活的和谐共生。)

BkHOynrZ3zXMDcxuBqBDzv4sixSS2TEES5aafTgq.png


李枪 《隔离》 装置,杂志 2020年

  (围屋体现着自我的防卫和保护,在全球化的今天任何防卫都是一种自我隔离。爆发于中国武汉的新型冠状病毒疫情迅速蔓延,生活在中国之内的人以为一次隔离就足够对付病毒的传播,很多人认为在“墙”之后就是安全。但如今超过20 多个国家报告了冠状病毒案例,我们如何应对如此创伤性威胁?随着“我不是病毒”在全球发出理性的呼喊,反对歧视成为世界人民的共识,全球化已经成为现实,今天没有一个人是一座孤岛。)

  

p0aEkExlaCBqDFMwn8uoaLCwb8kUVpp6WlmcnoIZ.jpg

李川 《遥望与凝视》 影像装置,木、Led 2020年

  (作品用原木作为主体,原始的材料有时间生长的痕迹。未加修饰的粗糙表面亦有与围屋相关的农耕文化社会形态。望远镜兼具遥望与凝视。LED 播放的影像选取中国一个历史时期的有关影像记录,既有宏大叙事的,也有个人影像记录。放大镜背后放置围屋生活现场收集的粉末或其他植物,行李箱用掏空的原木内核做成,既有私密性的公开化,同时也有迁徙、移动的表面意义。)


IQ9Ju0v3pK2cagMONrNiot8kupL6hGlP7JYeSyrT.jpg

  此外,本次展览(2021年第17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准备展)因策展主题的学术性、执行力、国际认知度和影响力,策展人王林荣登“雅昌月度(2020年8月)策展人影响力榜单”

  相关内容可搜索:“雅昌月度(2020年8月)策展人影响力榜单”查看

该艺术家网站隶属于北京雅昌艺术网有限公司,主要作为艺术信息、艺术展示、艺术文化推广的专业艺术网站。以世界文艺为核心,促进我国文艺的发展与交流。旨在传播艺术,创造艺术,运用艺术,推动中国文化艺术的全面发展。

联系电话:400-601-8111-1-1地址:北京市顺义区金马工业园区达盛路3号新北京雅昌艺术中心

返回顶部
关闭
微官网二维码

应天齐

扫一扫上面的二维码图形
就可以关注我的手机官网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