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首页
求购单(0) 消息
应天齐首页资讯资讯详细

【评论】王晓华:艺术家应天齐的介入美学

2021-03-22 09:26:53 来源:艺术家提供作者:王晓华 
A-A+

编者按

     “从创作《西递村》系列到现在,应天齐教授的艺术活动虽然经历了几个阶段,但都直接体现了介入现实的美学态度,表达了关怀众生的人文情怀。在借鉴已有艺术形态的同时,这种立场衍生出具有先锋意味的艺术实践。”(王晓华语)

   虽有不同形式的介入和介入不同的媒介,但应天齐先生的艺术创作始终具有一条清晰的主线,它是艺术家坚持关注的历史文化问题,对现实的记录和提出的社会担当已然在其他艺术形式中,在反复的徘徊之中,不断出走,不断回归,而中心点却从未偏离,已成为了一种让社会大众能普遍产生共鸣的审美表达。

艺术家应天齐的介入美学

文/王晓华

      几十年前,法国存在主义大师萨特(Sartre)曾经追问:什么是文学?他给出的答案简明扼要:文学是介入。对于中国著名艺术家应天齐教授来说,这个答案同样适用:艺术不仅是反映和变形的游戏,更是介入现实的美学实践。

      从创作《西递村》系列到现在,应天齐教授的艺术活动虽然经历了几个阶段,但都直接体现了介入现实的美学态度,表达了关怀众生的人文情怀。在借鉴已有艺术形态的同时,这种立场衍生出具有先锋意味的艺术实践。

      在创作西递村系列时,写实手法似乎占据主导地位,但它和象征诗学已经开始联姻。传统民居被抽象为几何图案,被置于明与暗的二元结构之中。画中的建筑站立于阴影之中,被异己的力量所包围,仿佛时刻会被吞没或者被击碎,却又于缄默无言中维持自我的完整。它们似乎沉入了梦魇,试图叫喊但又无力发声;好像正驶向远方,却又似乎总是停留于原处。这是意味深长的隐喻,是对个体命运无声的暗示:画面上没有人,但人却无处不在。通过建筑阴郁而孤独的外表,一种倔强的姿态展露出来:人和物都不会甘愿退隐,它们都将维系自己的持存。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write/jpg/202103/4cb4b54e1ee9734d4a438ea7e45ee7c4/4cb4b54e1ee9734d4a438ea7e45ee7c4.jpg

应天齐《众声之声》装置(材料:木箱、视频、影像)350×350×165cm 2021年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write/jpg/202103/e9a1b6ea50076a2f667659197dc05c96/e9a1b6ea50076a2f667659197dc05c96.jpg

应天齐《消逝的故事》装置(材料:亚克力箱、古砖、视频) 2007-2021年

      于是,一个命运共同体隐约可见:建筑与居者,物与人。事实上,画家本人也是这命运共同体的成员:当他凝视作品时,他看见了自己和他者的共在,发现了自己的映像。这不是同情,而是结盟。那封存物的力量也在封存他。当黑色持续纠缠、包围、威胁古村落时,他也置身于无意识的暗夜里。在黑色最浓郁的时期,他演绎了一个看似突兀的行为艺术:在深圳大学的正门,他挥舞大锤砸碎了黑色的玻璃,现场响起了掌声。那时,我并不在现场,但却知道其中秘密:这是抵抗暴力美学的行动,是制造缝隙的尝试,是想象中的出走。当然,它更是自我救赎的努力。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write/jpg/202103/b9896b0710c2faf1b3a80ff4c3ad233d/b9896b0710c2faf1b3a80ff4c3ad233d.jpg

《砸碎黑色》行为 世纪末零点于1999~2000年零时在深圳大学大门举行,图为行为现场

      玻璃可以砸碎,但围困命运共同体的黑色并未消失。后者源远流长而又获得了新鲜的命名:现代,城市化,进步,等等。经过一系列微妙的修辞学实践,它被颂扬,被诗化,被视为进步的化身。在这种压倒性的力量面前,艺术家不能不采取新的行动策略。此时,应天齐的选择出人意料:不是单纯地强化绘画图案,而是邀请诸物——不是诸神——出场。他先是以高度写实的形式描摹物的纹理,组合出各种几何图案。后者似乎不是象征,不是摹本,而就是事物自身。譬如,宽大的原木切面似乎尚未摆脱实物的重量,醒目地横亘于观者的视线之中,丝毫不掩饰源于自然的朴拙。随着这些实物被嵌入画面,它们构成了艺术品的一部分。这种构图技巧既借鉴了西方的现成品(ready made)艺术,又展示了超越前者的实践策略。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write/jpg/202103/0129250e8bd549b9742d796af2f753c6/0129250e8bd549b9742d796af2f753c6.jpg

2021年第17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前展展览现场
(雅昌艺术中心展出)

      在总结上述转型时,有人说他“遭遇蒙德里安”,但我觉得这是他介入美学的升级:早在创作西递村系列时,他就展现了一种复杂的立场-----不是简单地回到前现代,不是为古老事物唱一曲挽歌,而是邀请它们加入新生的庆典。作为深受启蒙理念影响的中国人,他并非复古主义者,而是热爱差异化运动的当代艺术家。对于他来说,“当代”是一种荣誉。他之所以关注“文明的遗存”,是为了赋予它们以当代性,是为了守护与此相关的人和物:那些居住于古建筑中的个体,那些在场的缺席者,那些无言的伤口。他选择介入,是为了对抗推到重建的暴力美学,是为了将缺席者带入在场的光亮之中。正因为如此,他被抛入前现代、现代、后现代的复杂冲突中,承受着难以言喻的内在撕裂。在他的作品中,悖论始终存在,折磨他而又推动他。唯有维持介入的动姿,他才能医治悖论带来的创伤。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write/jpg/202103/abb083a2b4f82f2dd1a345e64338ae00/abb083a2b4f82f2dd1a345e64338ae00.jpg

应天齐《遭遇蒙特里安之二十四》 122cmX178cm 2014年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write/jpg/202103/1b776f51728711e5e588ed9aa3686517/1b776f51728711e5e588ed9aa3686517.jpg 

《遭遇蒙特里安之二十四》(局部)

      艺术的使命是让沉默者说话,是使不可见变得可见,是恢复缺席者在场的力量。如果说绘画可能被视为事物的副本,那么,具体事物则总是享有实在者的尊严。正是由于意识到了这个秘密,杜尚等人把现成品带入了艺术的殿堂,开启了影响深远的回归——由对物的模仿/表现回到物本身。在砸碎环绕自己的黑色以后,应天齐教授摄入了这种艺术哲学,开始直接把物带入艺术现场。它们被嵌入画面,形成了局部性的三维空间。绘画获得了物的坚实,物获得了艺术国度的公民权。这是“实物的诗”。在这个阶段的作品中,城墙、木门、雕像直接显身,观众可以看见它们被时间磨损的纹理。这是残骸,是未被抹去的遗迹,是默默显现的坚固物资。它们似乎依然在等待曾经的在场者:抚摩桌子光滑表面的手,移动的身躯,巡视的双眼,等等。这是被迫缄默的自然,是沉入冥暗的事物。由于重重的遮蔽,它们难以浮出意识的水面,只能闪烁于符号系统的另一端。这是遗忘的标志,更是遮蔽的后果。现在,它们又被带到醒目之处。借助它们,应天齐教授表达了复杂的情感:既有对已逝之物的哀悼,又有对虚无的恐惧,更有对未来的期盼。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write/jpg/202103/555f7c7e5017c5d5350c613432db92e3/555f7c7e5017c5d5350c613432db92e3.jpg 

参加13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作品《砖魂》2012年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write/jpg/202103/f5284fbab6c0afa5b414228cef67608b/f5284fbab6c0afa5b414228cef67608b.jpg 

参加13 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作品《囚  装置》 2012年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write/jpg/202103/8d41d13c5e4e08a85581007de477f15f/8d41d13c5e4e08a85581007de477f15f.jpg

应天齐《黑室装置》中国美术馆展出现场  2011年

      在邀请物直接出场之际,应天齐教授又尝试了另一种可能性:不再满足于营造画布上的帝国,而是加入到万物的游戏之中。譬如,设计装置艺术,邀请物进入实在空间和虚拟空间的交织。再如,介入芜湖古城拆迁,率领众人收集砖块,等等。这是前行,更是回归:艺术的原创形态是制作,其最初成果是“实物的诗”。对于芸芸众生来说,这种实物的游戏更具有冲击力:它用原型代替了摹本,用参与代替了旁观。这不正是艺术本有使命的实现吗?艺术的终极目的是使所有事物是其所是,是让所有缺席者在场,是演绎普遍参与的可能性。这是介入美学的乌托邦。它注定无法彻底实现,但却因此具有迷人的力量。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write/jpg/202103/1c79c444c5961be1bc136e6da323de02/1c79c444c5961be1bc136e6da323de02.jpg

王晓华

学者,文艺批评家,深圳大学文学院教授,文学博士,从事文学、文化、哲学研究。先后在吉林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攻读学士、硕士、博士学位 ,深圳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文艺理论研究学会理事。

致力于建立个性化的思想体系体系和学术风格,其对个体哲学、身体美学、生态文化的研究在学术界有一定影响。2000年春天在香港中文大学举办个人学术讲座。2002年美国克莱蒙特大学进行学术访问,发表有关中国生态文化的英文演讲。2005年英国兰开夏大学高级访问学者。


该艺术家网站隶属于北京雅昌艺术网有限公司,主要作为艺术信息、艺术展示、艺术文化推广的专业艺术网站。以世界文艺为核心,促进我国文艺的发展与交流。旨在传播艺术,创造艺术,运用艺术,推动中国文化艺术的全面发展。

联系电话:400-601-8111-1-1地址:北京市顺义区金马工业园区达盛路3号新北京雅昌艺术中心

返回顶部
关闭
微官网二维码

应天齐

扫一扫上面的二维码图形
就可以关注我的手机官网

分享到: